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每日短讯:医务人员抗疫表现与职称评审挂钩,合理吗?

时间 :2023-01-24 10:20:39   来源 : 健康界

新岁伊始,万象更新。这个春节,大家对此的感受可能尤为深刻。


(资料图片)

阴霾在消散,不确定性在收缩,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在逐步回归,新篇章好像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今天是大年初二,也是2023年1月23日,距离2020年武汉封城正好三年。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发布1号通告:自当日10时起,停运全城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市民无特殊原因不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关闭。这标志着,武汉「封城」抗疫正式开始。

彼时,「白衣逆行」成为社交网站上的搜索热词。尤记得,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批医务工作者,「白袍为甲,披挂上阵」,在疫情最艰难时,奔赴武汉支援。

谁都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他们还是选择去到一线。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名年轻医生面对媒体记者的提问,在镜头前平静、有力地表述了他「逆行」的原因。

而这一刻质朴的真情流露,后来感动了无数人。

疫情三年,医护人员的艰辛有目共睹。无论是前期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还是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后的「轻伤不下火线」,光从口号上,医疗系统的承受与付出就可见一斑。

他们理应得到嘉奖,问题是如何嘉奖?

近日,吉林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开展吉林省2022年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激励评审申报工作的通知》,在2022年的职称申报评审和聘用工作中,对在疫情防控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实行政策倾斜。

将抗疫表现与职称评审挂钩,吉林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省份。事实上,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甘肃等地此前也都发布了类似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更是明确表示,将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内容。

但此激励政策却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业内人士吐槽:「职称是你的医疗水平,不是你的人格品德,上前线奖励的是人格品行,可以发钱长级涨工资,但是不能长职称,不能因为前线抗疫了,你就是专家了。」

众所周知,职称不仅是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反映,更与前途和收入紧密相关。在医疗系统内,主治、副高、正高的地位与待遇截然不同。

从这一点出发,将抗疫表现与职称评审挂钩,体现了政府对于医生「医德」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对医务人员的切实关爱。

毕竟,相比起口头上的嘉奖、证书,职称「大礼包」要实际、有用得多。

有人不认同该项政策,归根结底,原因在于他们并不认同将「医德」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职称可以与学历水平、工作年限、临床业绩、科研成果这些与业务能力相关的指标挂钩,但与「医德」挂钩,合理否?

按照现行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方可主持四级手术。

显然,「医德」满分,并不意味着业务能力满分。笔者认为,在进行职称评审时,「医德」可以作为业务水平达标后的加分项来考虑,但不好作为业务水平不足时的「补分项」,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另外,社会面管控放开后,几乎全院全员都参与了抗疫。如何量化抗疫表现?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如何保证公平性?仍旧是值得商榷的重要问题。

目前,在吉林发布的文件中,仅对职称激励评审推荐指标数额进行了限定(1600名左右)和分配,但并未设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主要以组织推荐的方式来进行评聘,如此一来,是否过于主观?

冬将尽,春可期,但寒冰尚未消融,可别让医护人员寒了心。期待更客观、具体的评审细则尽快出台。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林   夕

监制|章北海

丰厚稿酬征文,欢迎医务人员投稿

标签: 医务人员抗疫表现与职称评审挂钩

推荐文章